□ 本报记者 殷珂 通讯员 曹青妮 刘钊 周诗霖
作为大冶市工业项目审批模式改革的一个尝试,大冶的“先建后验”审批模式,国务院专门为此发文“点赞”。据统计,三年来,大冶市“先建后验”共惠及78个工业项目,原需半年甚至一年的审批时间,被压缩至最短18天。
从“重审轻管”到“宽审严管”
2017年8月21日,湖北华力科技有限公司领到了湖北省首张“先建后验”《工业项目建设施工通知单》。作为“先建后验”审批制度的“尝鲜者”,该公司副总经理陈国勤领到施工通知单后感慨不已,“不到20天就拿到了施工通知单,这要是在原来,起码要两个月。”
作为大冶市“五联合”审批服务模式的重要一项,联合报建模式突破固有“先批后建”格局,施行“先建后验”创新性举措。
“‘中介超市’是为企业节省资金和人力,而‘先建后验’则为企业节省了时间,能让项目更快落地。”大冶市政务服务与大数据管理局投资项目联审服务中心负责人刘锦算了一笔账,“一般一个新建的工业项目在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后,需要办理注册、备案、规划许可、环评以及用地手续等才能开工建设。在原来,想要真正落地,小项目需要耗时半年左右,大项目由于规划设计复杂、图审耗时长,通常都要一年左右。”刘锦说,“先建后验”模式开启后,项目开工时间平均缩短三分之二以上,“小项目1个月左右,大项目3—5个月就可以拿到‘先建后验’通知单,并顺利开工建设。” “大冶市‘先建后验’审批模式,对企业的审批前置条件要求很低。只要提供营业执照、立项手续、环评初审意见、规划条件和用地预审意见五项基础资料,建设部门核发工业项目建设施工通知单,项目即可自主依法依规开展设计和施工。”在大冶市政务服务与大数据管理局审批管理科科长王显峰看来,“先建后验”模式改革之后,项目开工建设速度好比按下了“快进键”,“最快18天,项目就能拿到施工通知单。”
在“放”上做减法,在“管”上做加法,在“服”上做乘法。“先建后验”更好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变“一批到位”为“全程监督”
“‘先建后验’,‘建’字为先,但‘验’字为重,其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办证时间长的问题,即先审批再开工的问题。但‘先建后验’不等于‘不验’。”大冶市住建局行政审批股负责人黄斌说,企业拿到施工通知单并不代表手续办完,在基础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允许企业先开工。但在施工通知单发出后的六个月之内,要求企业办齐土地证、规划证、施工许可证等相关手续,为项目争取时间差,同时也帮助项目提前产生经济效益。
为防止“先建难验”“先建不验”的情况发生,大冶市推出多项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举措。黄斌介绍,作为必备条件,企业必须签署承诺书,才能拿到住建部门核发的施工通知单,承诺书中的承诺主体分别为项目所在地政府、公司和法人代表,承诺责任由三方负责,并互相监督。
2020年6月,大冶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先建后验”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对企业的失信行为予以首次责令整改、二次媒体曝光、三次纳入大冶市信用体系“诚信黑名单”,后续手续办理不予享受大冶市招商引资项目“绿色通道”和“容缺办理”等相关政策。在监管方式上,实行部门监管、项目办日常督办检查、项目专员日常服务等多种方式并用。
很快,大冶市于当月推出“先建后验2.0”版本,规定除了房地产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外,其他项目均可适用“先建后验”模式。
当年12月3日,《大冶市“先建后验”项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下发。针对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的不规范从业行为,围绕登记备案、重要节点和日常监管、竣工验收三个方面,《方法》作了细致明确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建设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目前,大冶“先建后验”模式,已在全省十多个城市推广施行,并取得良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