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建设开放开发新热土
发布时间:2023/05/04  |  来源:黄石日报  |  专栏:黄石动态

     近年来,开发区·铁山区坚持对标一流、争当一流,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持续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聚焦高效便捷推改革。一是并联审批减流程。先后探索“先建后验”改革,实施开工建设“零审批”、中介服务“零收费”、监管服务“零缝隙”、竣工验收“零跑腿”等“四零”改革,推行工业项目“四个一”审批,实现工业项目“五证” 同发、一日办结。二是一站办公减时限。设立区“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推行区、镇两级“一窗通办”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全综窗”改革,实现“前台综合收件、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平均办理时限提效50%。三是联合验收减程序。针对项目建设验收难问题,探索实施监管和验收资料专单告知、建设过程专员服务、重要节点专项指导、联合验收专班推进等“四专”服务,强化事中监管,促进“多验合一”。

  聚焦公平有序抓治理。一是深化“放管服”,促进准入公平。按照程序最简、材料最少、时限最短、信息化系统最优“四最”原则,推广“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企业开办实现“1050”标准,便利店、药店等20个高频行业实现“一业一证”。二是推行“安静日”,促进监管公平。在“双随机、一公开”基础上,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开展“一企一警”“法治上门体检”服务,严格执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落实轻微违法“首违不罚”机制。三是做好“裁判员”,促进竞争公平。深化府院联动,健全多渠道保护体系、多方位仲裁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建立政务失信责任追究和倒查机制,坚决杜绝“新官不理旧账”。

  聚焦企业需求优服务。一是栽好“梧桐树”,强化企业要素保障。成立要素保障局,实行项目秘书服务,全过程协调解决水电气热、审批代办等问题。2022年新开工工业项目50个,新投产工业项目41个,17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二是打好“组合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坚持政策直达式落实、用工精准式引育、银企直联式合作,切实解决企业招工稳岗、融资贷款等问题。2022年累计减免各类税费10.36亿元、房租1439.34万元,惠及企业5688家次;兑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政策资金1.6亿元。三是完善服务制度,解决企业反馈问题。连续八年开展“双千”活动,推行企业家“会客厅”、企业服务特派员等制度。2022年成功解决企业难题108个,新增税收过5000万元企业5家、新增“四上”企业58家。

  聚焦宜居宜业筑生态。一是打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高起点打造黄石科技城、武汉大学黄石电子信息研究院等优质创新平台,完善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支撑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出台“五高”人才黄金10条等政策。2022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16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94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瞪羚企业7家。二是打造链条完整的产业生态。以PCB为突破口深耕电子信息产业,全面融入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历经十年培育,产值已达200亿,集聚电子信息企业171家,占全省PCB企业的三分之二,其中台资、港资企业26家,成为全省唯一的中国电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和全国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三是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高标准推进大冶湖核心区集聚发展,建成开放园博园、矿博园、城市综合馆、奥体中心等“三园三馆三中心”,实施“教联体”“医共体”改革,“购房八项政策”优惠直达企业员工,新区配套日益完善,人气加速聚集。

  聚焦敢为敢闯转作风。一是思想破冰打破枷锁。学习借鉴江浙沪成熟做法,高位统筹抓、科学分类办、严格跟踪督、企业反向评,以超常规思路、奔跑者状态,克服改革疑虑症,推进营商环境各项改革落实落地。二是一线作为解决难题。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周末跑工地、每月重点工作碰头会商、重点项目和企业领导包保、“红黄蓝”挂牌管理等八项制度,一月一排名、双月一拉练,凝聚攻坚合力,及时解决企业反馈问题。三是风清气正护航发展。深入实施开发区建设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全面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严格抓好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


黄石日报|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