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发布时间:2025/07/22  |  来源:黄石日报  |  专栏:黄石动态

21日上午,我市举行“聚力生态支点,建设美丽黄石”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委等部门先后结合部门职责,通报了我市生态环境领域典型成效,并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上半年优良天数144天

  今年上半年,我市PM2.5累积浓度为38.2微克/立方米,全市累计优良天数144天。6月份,我市六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同比下降,优良率同比上升,增加10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市5个国控考核断面都稳定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100%;11个省控及以上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0.9%,长江干流(黄石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3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我市稳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管控目标落实,通过部门联动、“市级抓总—县级攻坚—企业治理”三级联动帮助企业提能升级,坚持科技赋能开展监测,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持续对重点水体开展水环境质量预警监测,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力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全市507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504个。

  我市“无废城市”建设绿色技改、固体废物“自产自消”、“厂内+厂外”双循环等模式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目前我市精心培育了23个“无废细胞”,今年4月全省第一座“无废加能站”在黄石建立。

  林长制守护绿水青山

  2023年我市启动“千村万树”绿化提升三年行动。大冶湖北岸10300亩水岸绿化提升纳入四级林长必巡内容。开发区·铁山区、新港园区沿山体、水岸、村庄系统植绿补绿,为全市“千村万树”行动提供了可复制的滨湖样板。大冶市以林长制撬动石漠化荒山蝶变,2023年全省荒山造林现场会在该市举行,当地做法成为全省荒山科学绿化示范标杆。黄石港区以林长制守护松林生态安全,2023年摘掉松材线虫病疫区帽子,成为全省首批“无疫”县(市、区)之一。

  2024年,我市争取并实施了增发国债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520.7万元,覆盖17个乡镇(林场)120个行政村。项目当年11月底全面完工,跑出了林长制国债项目的“加速度”。

  近年来,我市全面建立四级林长责任体系,共设立林长2611名;“千村万树”绿化提升9.5万亩的任务已提前完成;完成义务植树539万株。2024年度全市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实现正增长。我市还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底线,彰显生态价值,全市建设各类林业产业基地142万亩,2024年林业总产值突破128亿元,龙头企业达25家。

  河湖长制保障水清岸绿

  近年来,我市以河湖长制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磁湖强化区域同频共治,2024年被评为省级幸福河湖。大冶湖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生态渔业和周边文旅产业等收益年均超亿元。保安湖推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实现跨界河湖管护效能全面提升。夏浴湖累计投入2.1亿元,实施水质提升和环境治理工程,实现水质从劣Ⅴ类到Ⅲ类的转变。

  今年以来,全市1564名四级河湖长巡查1.3万人次,解决问题1500余个。完成125个河湖健康评价,健康率100%;累计排查河湖“四乱”问题359处,整改销号率100%。实施了富池大闸除险加固工程、小青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富池二站新建工程等一批防洪治理工程和网湖水生态修复、磁湖综合治理、春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水生态修复工程。

  如今我市河湖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大冶湖水面特许经营生态养殖、大冶湖环湖绿道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磁湖休闲文旅、夏浴湖生态露营等一批河湖生态效益转化取得明显成效。

  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全市786个行政村全域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加快绘就具有黄石特色的“富春山居图”。特别是大冶市培育出“四季赏花、全年品果”的农旅融合新业态,连线成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今年4月,该市“桃李香情·同心共富”样板带入选全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带。我市发动群众共谋村湾发展,完成样板带村庄规划编制,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全市绿色农业加速发展。2020年至今,化肥使用量年均降幅3%,农药使用量年均降幅3.5%;创建2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推广大水面生态养殖面积达30万亩,大冶湖大水面增殖模式入选全国13个典型案例。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5%和91.26%,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我市统筹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以上,打造了大冶市保茗线、阳新县三王线、开发区·铁山区黄阳公路沿线等3个乡村振兴示范带。

  精细管理改善城市面貌

  目前我市已实现城区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2024年黄石获评“全国垃圾分类志愿先锋城市”称号。

  我市建成区平均每天处理其他垃圾约670吨,处理餐厨垃圾约55吨,年垃圾焚烧发电超1.5亿千瓦时。主次干道推行“机械化清扫+人工精细化保洁”模式,清扫保洁覆盖率、机械化率分别达100%和92%。进一步补齐污水处理及收集管网等设施短板,上半年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5.74%。

  近年来我市开展管网缺陷再核查,基本识别了青山湖、花湖、河西等5个水系水质水量突变问题管段约80公里,绘制了污水管网问题缺陷“一张图”;编制了《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2024—2028年)》,完成城区新建或改造市政污水管网57公里,累计完成污水管网隐患问题整改3246处。对市本级10条已脱黑臭的水体进行常态化监管,未发现水体返黑返臭或新增黑臭水体。《黄石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作为全省市州首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已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


黄石日报|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