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全口牙相当于在县城买一套房”——这一出自全国人大代表、合肥丰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调度员李小莉口中的金句,曾戳中无数人的心,甚至成了人们形容“种牙贵”经常使用的比喻。
就在近日,一份文件让李小莉距离种上“平价牙”更近了一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李小莉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转发,同时表示“种植牙集采已经箭在弦上。”
是的,人们一直期待集采“开口”,通过“以量换价”把种植牙价格降下来。不过,鉴于种植牙独特的临床和商业环境,种植牙集采一度被业内人士称为“最难”集采。一方面,口腔医疗机构中,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大体是“二八开”,如果民营医疗机构缺乏参与动力,集采的量就很难上去;另一方面,在种植牙的整体费用中,医疗服务费约占40%,耗材约占25%,其余为医院运营费,也就是说,如果仅是降低耗材价格,医疗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医疗服务涨价“找补”回来。
针对上述难点,此番征求意见稿可以说有备而来,体现了有关部门咬紧“牙”关,啃下种植牙集采“硬骨头”的决心。
征求意见稿刷屏后,不少业内人士的观感是“出手很准,很懂行情”;已经把“一辆车”种进嘴里的朋友遗憾自己“种早了”;多数此前被价格“劝退”、饱受缺牙困扰的人更关心:未来种植牙价格究竟能降多少?
今年4月,浙江宁波在全国率先推出种植牙医保限价支付政策,目录内国产耗材每颗1000元、进口耗材每颗1500元,医疗服务费用统一为2000元;安徽蚌埠也推出类似政策,目录内耗材平均降费84.17%,医疗服务费从均价每颗1万元左右降至2200元以下。
当然,“一颗牙”要让百姓种得起、种得上、种得好,要做的事还有不少。比如,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种植体仍高度依赖进口,口腔科医护人员的数量仍长期供给不足——扶持民族品牌种植体企业发展,加快口腔科医护人员的培养与供给,这些都要尽快跟上。